在酒吧里听一场学术讲座,听到兴头上借着醉意发表自我观点……这就是当下流行的“学术酒吧”。目前,上海的一些酒吧已不再拘泥于喝酒,而是发展到“Next Level”,成了各类文艺爱好者、青年学者、打工人聚集进行思想交流的地方。
社交平台上关于“学术酒吧”的话题热度也在不断攀升,一些网友认为“在微醺的状态下学习和交流,能够激发更多的灵感,没有压力地积累更多知识”;也有一些网友持质疑与否定的态度,认为“平时工作已经足够繁忙,休闲时间也要跟着酒吧一起卷”。
“学术酒吧”如何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年轻人?它是否能够成为带动夜经济发展的流量密码?当热度褪去,“学术酒吧”又该何去何从?近日,晨报记者走访上海多家酒吧,和从业者、消费者一起来聊聊他们眼中的“学术酒吧”。
“高原牛和草原牛吃的草不同,牙齿构造当然不一样啦”“那人是不是也这样”“你看山东人因为吃硬的煎饼导致下颌骨宽,而南方人吃水稻脸就窄窄的”……夜幕降临,中山南路的一家酒吧里频频传来了讨论声。
推门进去,空调的凉风冲淡夏日的燥热,磁性而悦耳的歌曲夹杂着酒杯碰撞的叮咚声在房间里回荡,细细听来还有酒客在低语,暧昧且昏暗的灯光淡淡地打在海报上。仔细读去,原来在这里可以和凯喜博士一起打假“神药”,与口腔修复博士研究如何给牙齿做个美容,同生态学博士从一颗牙齿出发探讨野生动物的食性变迁……
这家名为“递酒人民壹院The Tiny Bar”的酒吧在两年前便开启了新的赛道。供人放松娱乐的酒吧在傍晚摇身一变成科普生物医学知识的课堂,连接不同领域的沟通桥梁,两年时间内已开展27场讲座活动。
随着内容的推进,的到来,“酒院”在某一刻真的成了“九院”:医学科普、现场问诊、答疑解惑。在氛围的烘托下,主讲台与听众之间,已没有明确的界限。每个人都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的接受者。有时也会有听众登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分享给台下的每一个人。
酒吧正中央挂着一块“酒到病除”的牌匾,下方一排排酒水将人拉回了小店的主业:卖酒。各色鸡尾酒、威士忌看得人眼花缭乱。生物医药与酒吧结合,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无独有偶,成立于2023年4月份的“街垒Bunker”酒吧,早已成为“学术酒吧”的“顶流”。
与“酒院”侧重的生物医学不同,它的文艺与小资气息扑面而来:从鹰嘴豆泥到烤肉,讲述食物中的黎巴嫩与中东历史;从自来水与洋泾浜,谈谈上海进化论。更有出身耶鲁、哈弗、康奈尔等名校的主讲人加持,吊足听众胃口,将期待值拉满。
除了以医学出圈的递酒人民壹院,以及人文社科类的街垒Bunker以外,在上海还有其他一些比较小众的“学术酒吧”,他们同样用各具特色的学术活动,以及学术周边,吸引着更多“有趣的灵魂”的到来。
临下班因小红书推荐来酒吧体验的小朱,本是抱着猎奇的心态探店,结果却入了迷。不仅和主讲人一起交流探索,在听完讲座后还做了笔记。他表示,仿佛不在酒吧,而是在大学的讲座。直呼“好爱这种自由的文化氛围”。
结束一周课业的大学生星星,在周末第一天早早出门,提前一个半小时在门口等待,哪怕是站着也要听完讲座,她表示在这里遇到了超级nice的朋友,深入的交流让人充满了表达欲。“怎么定义社恐?”、“消失不见的现代主体真的消失不见了吗?”、“如何寻找自我?”在这里,她有问不完的问题。
职场人小兰,在一天忙忙碌碌的工作后,对比起在家躺平,她更喜欢给自己充充电。上一堂夜校丰富个人技能,在酒吧里听一场学术讲座,今天聊聊进化论,明天听听国家的起源,从各个方面汲取知识,她认为这样的生活充实而有趣。
让很多人意外的是,比起学术活动,“街垒Bunker”的纸巾在社交媒体上更出圈。有人笑称,自己是冲着纸巾来的“吧台做题家”。
随机打开这家酒吧的纸巾,上面印刷的问题可谓是千奇百怪:“你讨厌你的父亲吗?”、“爱一个人是否是一种实践?”、“你觉得AI会废除我们的工作还是让我们工作至死?”、“如何看待一群长发男子在深夜的酒吧里高声谈论德勒兹?”……
为何要把这些问题印在纸巾上?街垒Bunker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这个灵感来源于读大学时一位通识课老师的分享,当时这位老师在复旦读书时,为了把每期校报及时安全地送到每一位同学手里,校报工作人员可谓是费尽心血。然而,他们却发现,大部分校报的归宿往往是同学们去食堂吃饭时垫在饭盒下面的一张纸,最后和剩饭一起扔在了垃圾桶里。“我还记得老师说,最怀念的就是每到饭点,大家在食堂吃饭时候都会垫着一张名字很酷的校报,一边偶然瞥到一个已经被色拉油晕开的豆腐块,但对于一份报纸来说就是巨大的成功。”
街垒Bunker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希望大家可以带着这样的纸巾去各种地方聚餐、吃饭、相亲、露营。目前,这样的纸巾还可以单独售卖,10块钱一包,每包100张,上海市内5包起就可包邮。
“当时因为酒吧老板想关门了,我和另一位同为南大校友的主理人刚好也想要一个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空间,于是就决定接手下来。”递酒人民壹院酒吧主理人史俊峰告诉记者。
彼时,从日本留学回来后,史俊峰就进入了第九人民医院工作,从医护工作者转变为酒吧主理人,对他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做成一个资源开放共享的空间,学术交流的目的就是为了科普,如今看来,这样的目标成功实现了。”
史俊峰表示,为了保证学术效果,每场讲座酒吧都会限定在10人以内,在他看来这个人数是可以保证提问效果的。此外,如果有一些大家非常感兴趣的话题IM体育官网入口,也会增设线上交流的机会,让更多人可以参与进来。
“学术酒吧”走红以后,很多人最好奇的问题就是,这些酒吧如何吸引到这么多来自全球顶尖名校、行业大牛来做学术交流?对此,史俊峰坦言,酒吧成立初期,确实依靠的都是自己的人脉关系,但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以后,不少医药行业的头部从业者陆续开始主动联系他们,想要在酒吧里开设学术讲座。
一边听着学术一边喝酒的人,就能收获到情绪价值,是让这些酒吧主理人最开心的事,“有一次我们讲女性健康,周边有人分享起自己得了子宫肌瘤如何康复的故事,那次学术交流让很多女生减少了对疾病的恐惧,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效果。”史俊峰表示。
曾在医院工作多年的他回忆道,工作的时候几乎没有自己的人生,眼中只是患者。比起赚钱,他更很想为上海的医护人员提供一个舒缓情绪的空间,“我觉得酒吧的存在,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情绪改变的第三空间。”
有些网友认为,在松弛的学术氛围下,大家聚在一起畅所欲言,能够激发出不一样的灵感火花;也有些网友持质疑态度,表示这是披着学术的外衣在制造噱头,把学术当成一种浅显的时尚单品来消费;还有些网友觉得,在酒吧里讨论学术是否让生活变得更卷了?
“我觉得卷不卷,其实在于你在酒吧里希望得到什么。来酒吧里微醺,什么也不听是一种需要,和别人聊天是一种需要,了解到世界上其他不同的东西也是一种需要。”史俊峰表示。
递酒人民壹院酒吧的店长Jackey笑言,截至目前他没有收到关于卷的反馈,反而都称赞他们酒吧好有意思,“来喝点酒,听得懂的可以去讨论讨论,听不懂的就不用去理会,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最松弛的状态。”
在史俊峰看来,“学术酒吧”的核心还是酒吧,“微醺过后IM体育官网入口,大家更容易讲话聊天、放开自己,这其实对于做学术交流更加方便。”
但他同时认为,“学术”对于酒吧行业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加分项。史俊峰发现,高校的教学资源、医院的医疗资源、产业的行业资源其实还是存在不少的壁垒,如果一间小小的酒吧,能够把象牙塔打开,这是他最期待的事情。lm体育平台官网入口
那么,“学术酒吧”真的能赚到更多钱吗? Jackey坦言,从实打实的数据上来看,酒吧的生意并没有带来很大的增长,做学术并不能解决酒吧的生存问题,但确实给酒吧在社交媒体上带来了更多的话题。
有不少人嗅到了商机,也想要从中分一杯羹。在史俊峰看来,学术交流一定是观点碰撞的过程,所以观点是否符合受众,以及选题是否合适,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酒吧主攻的是生物医学,思想交流层面的东西并不多,更多的是真实、有效的医学知识科普,所以这方面的问题还没有遇到。但随着学术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酒吧这样一个空间如何更好地利用好,是我们主理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眼下,史俊峰并没有打算趁着“学术酒吧”走红的热度,去开设更多的分店,或者做更多的营销。他表示,“学术酒吧”的核心还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形成一个简单的网红打卡空间,“这是一件非常靠资源的事情,变现周期会很长,目前如果能保证一周一次学术交流的频次,我们才有余力考虑开设更多分店。”